随机化观察 | 六月《观察的艺术》共学招募
《观察的艺术》共学项目已经开展两个月了,是时候做一下阶段性小结。
四月共学给我的收获就已经让我觉得发起这项共学值了!甚至五月的收获也是建立在四月学习成果之上。我相信,四月的收获肯定还是持续蔓延,甚至我可以感觉到它隐隐地在改变我认知事物的底层逻辑。第一个月的主题是心理图像搜索,要用一个词概括悟到的内容毫无疑问得用“吸引”二字。具体怎么个吸引法,待我有时间再单独写一篇。
此处应该有一张配图,名为《吸引》
就让图名吸引一下你脑海里的想象吧!你觉得什么想象合适?
或许借助这个小游戏,你领略到了“吸引”的魅力!
第二个月的打卡收获有些朦胧。可能源于地图这个东西,对于我们是熟悉又陌生的,所以探索的过程困难重重。但我仍然觉得收获颇丰,是因为昨晚在和伙伴夜话的过程中,发现了许多重要的问题有待深入思考,诸如:我是什么时候开始习惯使用地图?我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使用地图?最绝的是,有位伙伴问出“我为什么要使用地图”——因为她是一位除了导航功能之外,不怎么主动使用地图的人。但问出的问题却引发了所有人的沉思。
除了引发思考的提问,还是有些感悟的。若是用一个词凝练五月的感悟,那应该是“轨迹”。在户外,我们经常会记录下自己行走的轨迹。但当你回想自己会使用人生轨迹这样的比喻时,它意味着什么呢?轨迹在地图上,人生轨迹又在什么图上?地图能帮助我们梳理自己的人生轨迹吗?这些问题可能并非一个月就能摸索清楚,但开了个头,就有继续下去的可能。若是再有空,我也会写出来。
一位伙伴试图用轨迹画图形
不能再立flag了,一篇推文还没写完又欠了两篇……
总之,六月的随机化观察我在最初设计的时候就觉得它一定很好玩,期待值拉满!关于为啥要做随机化观察,已经在这篇文章里尝试阐述,可以回看。
共学事项
共学适合人群:
读没读过《观察的艺术》不重要,读过当然最好;
对观察感兴趣的成人或14岁以上的青少年;
喜欢观察并愿意从伙伴的经验中学习的人;
能接受共学效果未知,愿意积极探索的人。
共学方式:
每个月有一个观察主题(这个主题是我从书中归纳提炼出来的);
围绕一个主题会有四个线上打卡练习,每周发布一个,发布后随时可打卡;
一个月中我们可以在微信群里实时互动打卡过程中的感受和发现,
每个月最后一个周六19:30-21:30进行线上分享交流。
日程安排:
表头为月份+月度主题+线上分享交流日期
扫描下方二维码准确填写并提交报名表,完成缴费,即报名成功; 开营前会有工作人员拉您入群,开启学习之旅; 截止时间:每月15日之前可报名当月的打卡。
Q1:可以带着孩子参加吗?
A1:线上分享交流是成人空间,不适合孩子参与。线下打卡对于有良好互动的亲子来说可以同步进行,如果有障碍,建议先自己体验好,再带着孩子去体验,效果可能更佳。
Q2:打卡难不难?
A2:每个月的打卡都会有难度梯度设置,尽可能让学员从易到难逐步适应。
Q3:直播有没有回放?
A3:直播有录播回放,录播将云录制的方式。
Q4:直播课是什么形式?
A4:线上直播课程需要开摄像头和麦克风实时参与,大段时间需要与伙伴分享、交流。
Q5:哪里缴费?
A5:填报名表时直接缴费。
Q6:活动期间会用到哪些平台?
A6:鹅圈子(小程序),腾讯会议(直播课平台),微信(日常信息发布和交流)。
Q7:课程上好后能否自己带着授课?
A7:线上课程与线下自然教育课程模式很不一样,不建议生搬硬套。线上打卡任务自己实践后,完全可以自行使用。
近期活动